旅游推荐
联系方式
联系人:蒋先生
电话:020-8338322
8338321
传真:020-8335821
邮箱:service@3v2000.com
旅游业助推中国“十五”经济社会发展 |
编辑:广东省明基旅行社 时间:2011/07/20 字号:大 中 小 |
摘要:旅游业助推中国“十五”经济社会发展 |
旅游业助推中国“十五”经济社会发展 “十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5年;也是中国旅游业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继续蓬勃发展的5年;同样是中国旅游业在经济社会中作用更加突出的5年。 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信息业一起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意味着旅游业最为重要的经济功能真正得到了重视和强化。“十五”期间,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到2004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57亿美元,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11亿元,全国旅游总收入达6840亿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2%。从2001年到2004年4年间,中国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11%,略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没有“非典”的意外冲击,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还将更超前于国民经济。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十五”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因此必然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行业。它通过一条覆盖“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的消费链将众多行业串联在一起。旅游业的增长,不在于旅游企业一枝独秀,更重要的在于旅游业带动了一大批相关联行业的增长,可谓“一业兴,百业兴”。“十五”期间,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收入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民旅游热情的爆发,旅游业增长点的功能使得潜在的旅游渴望变成了现实的出游需求,从而使得许多潜在的供给能力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旅游收入。旅游业为“十五”经济的发展锦上添花。其二,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业,它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众多行业和门类。在“十五”期间,旅游业更加“面面俱到”,其迅猛的增长改进了传统的服务业,促进了餐饮服务、旅游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繁荣,让许多在市场经济中看似落后的行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也促进了有高知识含量的旅游电子商务、旅游金融等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提升了服务业的水平。其三,旅游业是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增长点的地位将会长期持续下去。中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旅游业将这两个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发展旅游业符合中国资源禀赋的特点。在目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中,中国旅游外汇收入占到了40%以上,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人民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升的国家,庞大的内需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旅游业“朝阳产业”的地位在未来只会增强,不会削弱。 在中国,目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市已经明确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或者重要产业来发展。发展旅游业,促进一方经济增长,造福一方百姓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如果说上个世纪末,旅游业国民经济增长点的地位只是初见端倪的话,“十五”期间,旅游业经受了“非典”的考验,国民经济增长点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而未来,可以预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二、旅游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十五”期间为促进就业、减少改革代价起到了积极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十五”期间资本有机构成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就业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一方面,以往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国有企业不仅难以吸纳新增劳动力,反而由于减员增效,产生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此外农村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两方面因素的叠加使得中国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同时,由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 旅游业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总体上看,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占主体的产业,其就业的门槛比较低,包容性也比较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旅游业创造的许多就业机会非常适合下岗分流人员,适合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就业弱势群体。而这些弱势群体由此获得了生存和一定的发展机会,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减少了改革的成本。在2002年全国召开的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特别提出:“我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充分利用,要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发展旅游业,扩大就业。”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旅游业的就业并不单纯体现在旅游景区或是饭店宾馆等旅游企业里,而更多的是体现在餐饮业、运输业、零售业等其他行业中。比如一家餐馆有10名从业人员,但是如果只是接待当地人就餐,也许只需要8个人就够了,这多出的两人就是因为发展旅游业而产生的就业机会。正因为如此,尽管2003年我国旅游住宿设施、旅行社、主要旅游景区点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直接从业人员为649万人,但旅游业总从业人数却可以达到3893万人,占到全国就业总数的5.2%。此外,如果考虑到无法统计的,因旅游业带来的临时就业、灵活就业机会,旅游业对增加就业的贡献还会更大。 三、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十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影响中国政局稳定和困扰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针对“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成为摆在党中央、国务院面前重中之重的问题。“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现实体现主要是土地问题和就业问题;农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而农业的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不仅需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还要从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中寻找思路。旅游业由于具有自身特点,使其有潜力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十五”期间,旅游业的这一作用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第一,在旅游消费的食物中有不少就是农产品;而游客购买的旅游商品也包含了一部分特色农产品或是由农民加工的手工艺品;还有在外出务工的1.2亿农民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服务业内就业,其中旅游吸纳的当不在少数。因此,发展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本身就有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第二,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利益。由于我国许多风景区周围都有乡村,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既可以兼顾生态保护,又可以为当地农民增加不少收入。在一些游客众多的著名景区,周围农民的富裕程度甚至是许多城镇居民赶不上的。借助这种天然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在解决这些地区“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十五”期间蓬勃兴起的“农家乐”等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径。发展农业旅游有就地销售农产品、就地解决农民就业、就地增加农民收入的“三就地”优势,给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许多发展农业旅游的地方,既保存了农村的传统风貌,农村落后的面貌也逐步得到了改变,同时农民还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而目前“农家乐”项目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农村变化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像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的河北西柏坡村、上海崇明岛、贵州黔西南州纳灰村,都开展了“农家乐”项目。正因为旅游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国家旅游局因势利导,在2004年首批验收了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随着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全国农业旅游将会更加健康、更加规范、更加迅速地发展,从而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更大贡献。 四、旅游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是“十五”期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殷实的重要标志 在党的“十六大”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可以肯定的是,小康社会里,旅游一定会是众多中国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正在进入千家万户,2004年在中国城乡居民中,国内旅游的人均出游率已经达到了84.77%,比2001年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出游率更是超过了人均一次,达到了126.56%;农村居民中,国内旅游的出游率也达到了68.70%。特别突出的是,假日旅游的出现,标志着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阶段。从1999年“十一”到2005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由4000万人次快速攀升至1亿多人次,在15个黄金周中,累计出游人数达11.8亿人次,累计旅游收入达4755亿元。其次,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游客通过参加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长处,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容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情操。而一些濒临消亡的文化由于旅游被更多的人所认识,重新焕发了光彩。特别是近两年掀起的红色旅游大潮,既丰富了旅游产品,促进了旅游地的发展,又使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载体得以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最后,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中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内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富人到穷人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有利于缩小三大差距;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了解,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中国旅游业在“十五”期间的长足发展,不仅为“十一五”旅游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一五”中国的旅游业将会迈上新的台阶,旅游业也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条:中国旅游业要重新调整市场开发战略 | 下一条:3月1日起出境游再添五国目的地国家已增至79个 |